close



1980
年代,資訊技術對社會的衝擊,導致徹底革命性的變革,以往存在的傳統社會秩序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場資訊革命改寫了舊有的社會理論思考模式,傳統的社會理論面對「資訊社會秩序」已無法做出有效的解釋,傳統理論的指導有效性受到強烈的質疑,簡言之,當代社會因資訊技術的發展,相較於農業、工業社會結構,呈現出了完全新穎的社會型態、一種新的社會模式。Castells《網落社會的崛起》一書中,曾表述了自己的「網絡社會理論」,認為資訊革命影響所致,資訊社會呈顯為「網路」的構成,網路構成了當代社會的新的社會型態,其中,諸社會機制單位被歸結為各「接點」,網路社會結構就是由各「接點」經由相互連結而成。當今此種社會模式的特徵表現為:經濟行為的全球化;組織形式的網路化;工作方式、地點的靈活化;職業結構的兩極化趨勢等。由此可知,Castells認為資訊革命所帶來的巨大變革,成就新的社會秩序模式,不同於20世紀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強調資訊革命造成資本主義根本性的改變,以取代資本主義之下的資本積累邏輯,Castells認為21世紀應是「資訊資本主義」。「資訊資本主義」形成的社會秩序是其來有自的,「空間」的已脫離原來的地域性解釋,成為「流動性」的空間形式;「時間」序列的模糊、緒亂呈現,徹底顛覆了原有的時、空觀念,就此,關於社會當中生存的人們邁入瞬息變化的資訊時代,失去對原來舊有秩序的信賴,產生恐懼、不可知,產生的是舊社會秩序的瓦解,個體主義的盛行對舊社會秩序認同感的抵制。然而於Castells相信,21世紀的人們可藉由網路化機制的建立,重新建構新的社會秩序,簡單的說,「網路」形成的社會秩序具有其重建社會認同基礎的特質,即「網路社會秩序」具有其「道德的屬性」。

合作研發在八十年代之後開始在世界各地盛行,甚至在美國也不例外,除了SEMATECHMCC等大型的共同研發計畫之外,其它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共同合作研發更是不勝枚舉,如英代爾新一代CPU Merced與昇陽作業系統Solaris的聯合等。 合作研發興盛的背景在於國家競爭力的衰退與跨國產業的對抗。過去最重要的天然資源如石油,在今日已被無形的知識資源所取代。在唯恐落後的情況之下,每一個技術領域中的企業無不以合作研發的方式來提昇效率。     本書第一章主要就是資訊革命的歷史回顧,從電子學到電腦,從網路到電信,甚至也有探討生物工程的部份,希望從各個領域綜合去探討資訊技術革命為人類帶來了什麼樣的衝擊與改變,也從中去探討人們該如何去迎接這樣的新潮流,並逐漸去接受這樣的模式。


本書從總導言開始就從歷史的角度回顧人類社會的發展,並且試著將理論印證在這些歷史中,例如馬克思主義以及資本主義之間的關係,在以往各有各的支持者;代表著馬克思主義的蘇維埃國家主義領導著蘇聯以及東歐許多國家抗衡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後來隨著蘇聯的瓦解以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死亡,由歷史看來,似乎是資本主義暫時得到了勝利。由於冷戰威脅的終止,以及資訊力量的興起,徹底了改變了全球經濟以及政治,諸如:

l          公司內部關係的分散化與網路化

l          勞工運動的影響力式微

l          工作關係個體化與多樣化

l          婦女意識的抬頭

l          解除市場管制

l          全球經濟競爭日益劇烈

l          全球金融市場整合

l          不均等的經濟發展

資訊革命也同時帶來了些問題:

l          犯罪活動與黑社會組織的全球化與資訊化

l          社會變遷與經濟轉變

l          兩性問題

l          政治系統陷入結構危機

l          社會運動的片斷化

l          對於許多事物充滿著認同問題

l          社會溝通模式日漸壓力沉重

由於網路的發達,個體與個體之間往往都可以藉由資訊科技所帶來的便利而進而達到聯絡的便利性,不過在此同時,也造成了人們排他性的日益嚴重,同時對於內在世界的依靠也越來越明顯,形成了現在這樣網路與自我間的對立結構。

Castells認為:

l          構成新世界、新文化的因素必定是彼此關聯的。

l          以可得的證據與探索性的理論為基礎,去了解這個世界。

l          在這樣的理念下,我們必須要也技術為探究的起點。

l          認同的追尋與技術經濟變遷

技術、社會與歷史變遷

技術決定論:

l          網際網路的影響

l          資訊科技的進步

社會不決定技術:

l          國家導向理論:

l          中國

l          日本

l          蘇聯

文化與價值觀的影響

技術保守主義(莫克Mokyrp.10

Castelss認為:

國家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模式會影響到文化與技術發展(p.11

資訊主義、工業主義、資本主義、國家主義:發展方式與生產方式

發展與生產:

l          人類生產的意義與目的

l          產品的消費與利益的分享

l          權力的產生

l          消費與剩餘的觀念

國家主義與工業主義

權力的分配

剩餘的控制位居經濟領域之外

資本主義與資訊主義

生產與工具分離

勞動商品化

資訊化社會中的自我

學者的主張:

l                  吉野小櫻:界定文化國族主義為「當感受到有所匱缺或受到威脅時,藉由創造、保存與強化人民的文化認同,來重建國族共和體(national community),國族是其獨特歷史與文化的產物。」

l                  克雷卡洪:國族主義可當作是個工具用來追求許多的目標

l                  阿蘭杜罕:後工業社會中,文化服務已經取代了物質財貨,捍衛主體的人格和文化,以對抗機關和市場邏輯,取代了階級鬥爭的觀念。

l                  費南度卡德倫、羅伯特拉捨納:如何結合新技術與集體記憶、普遍科學與社群主義文化、情緒與理性呢?

l                  雷蒙巴格勞:以共享、重構的認同為核心,追尋新的連結狀態(connectedness)。

研究方法

l                  對於各領域學者們所做的研究進行文獻探討,運用大量統計資料和經驗研究,旁徵博引各家的理論精華。

l                  質性研究之三角交叉檢視法(triangulation)試圖從多個角度去探討研究問題。

l                  將全書分成三部份以便讀者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kaju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