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章將從資訊技術革命、工業革命等歷史沿革開始介紹,進而切入新的電信技術等,Castells會透過歷史觀點來探討新技術革命對整體網絡社會的影響。


資訊技術革命由來:

l          技術的定義:哈維布魯克斯、丹尼爾貝爾:運用科學之事,以一種可以複製的方式,來詳述做事情的方法。

l          革命歷史:工業革命、資訊技術革命對於人類活動所有場域的影響。

工業革命與技術革命之異同:

l           工業革命(1850年)雖非立基於科學,但卻也有許多仰賴知識和資訊的部份。

l           技術革命是將知識與資訊應用在知識生產與資訊處理上。

l           技術革命在莫克的解釋下,有著區域性的地理限制。(ex: p.39

l           新資訊技術的傳播速度十分驚人。

l           新資訊技術的擴散也有著選擇性。

新的電信技術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1.          工作自動化

2.          使用上的經驗

3.          應用上的重新配置

工業革命的啟示

時間點區隔:

l          第一次工業革命:十八世紀後三分之一開始。

l          第二次工業革命:約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之後一百年。

所產生的影響:

l          第一次工業革命:

Ø          重心在英國

Ø          莫克:加速且史無前例的技術變遷。

Ø          Castells:轉變了生產與分配的過程,對於全球的財富與權力分配重新洗牌。

Ø          西方世界力量的抬頭與舊世界的勢力式微。

Ø          影響人類的範圍與程度只是微幅增加。

Ø          以蒸氣機的出現為代表性。

l          第二次工業革命:

Ø          重新轉移到了美國與德國。

Ø          更依賴新的科學知識。

Ø          技術創新之不均等軌跡。

Ø          技術創新之群集現象(clustering)。

Ø          隨著時間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Ø          電力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力量。

兩次工業革命皆改變了人類社會生產、分配與溝通的模式,並且延伸與擴展了人類的力量。

資訊技術革命的歷史序列

1.      電子學:

早期發展: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1898年馬可尼發明無線電、1906年佛瑞斯特發明真空管。

重大突破時期:二次世界大戰時(1939-1945

三個不同階段:

1.      微電子學(microelectronics

電晶體:

早期發展:1947年莫瑞山貝爾實驗室的巴丁、布拉頓以及夏克利發明

影響:藉由組斷與擴大兩極模式,加快處理電子脈衝的速度。

產物:半導體(semiconductor)、晶片(chips)、接合電晶體(junction transistor)。

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

1957年由傑克齊爾比與包柏諾意斯共同發明,從歷史的比較觀點看來,積體電路的製程與價格演變的腳步都遠比工業時代的進展來的快速,更直接影響到後來的微電子以及電腦的發展。

2.      電腦(computers

由於微電子學的大幅發展,1971Intel公司的工程師泰德霍夫發明了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這項裝置的發明便利了隨處安裝資訊處理的能力,也是現代電腦的基本概念;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需求,也同樣是電腦技術突飛猛進的一個重要時期。

晶片的發展腳步也逐漸有了一定的衡量標準可供參考:晶片的集線能力、記憶容量以及微處理器速度。到了二十世紀的最後這廿十年,晶片的強大能力野同時提升了電腦運算的性能。

項目說明

 

 

迷你型

 

指令多寡

 

 

 

主記憶體最大容量

224 Bytes

224 Bytes

512K Bytes

640K Bytes

加法運算所需時間

10-8

10-6

10-6

10-6

軟體的供給量

 

 

 

WORD長度

4 Bytes

4 Bytes

2 Bytes

1 Byte
2 Bytes

體積大小

 

價格

 

便 

便 

同時可供使用人數

 

 

 

以個人使用為主

微電腦的快速擴散到人類生活中,除了硬體的成長以外,軟體的發展也是個很重要的一環,如目前軟體世界霸主的微軟公司也在整體電腦發展歷史中扮演著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微電腦的發展不只是改變了技術系統,同時隨著網路化與互動式電腦的普及,整個社會與組織的互動也隨之改變了。

3.      電信(telecommunications

電信隨著節點技術(node)以及新傳輸技術的結合,而產生革命性的變化。

傳輸線路則有著光纖、雷射傳輸以及數位封包傳輸等技術(如:ISDN,整體服務數位網路)的問世,而有著容量以及傳輸品質上大幅的拓展;各式各樣的無線電波段運用,如廣播、衛星、微波、數位式行動電話,配合有線的同軸電纜、光纖等技術,也為了傳播者與使用者提供了更多樣、可變的傳輸方式,但是同時也造成市場上相關技術、法規與商業上的議題。

網際網路的建立

發展歷史:早期由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計劃局(ARPA)為了共享資源以及運用先進科技於軍事上,而建構了arpanet,採用封包交換通訊技術為基礎,此即為現代internet的前身。早期的arpanet同時存在著軍事導向的研究以及科學溝通等聯絡通道,直到了1983arpanet才成為專屬於科學用途的網路,後來歷經許多協會以及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推動,於1992年成立了網際網路協會(internet society),並同時規範了許多有關網際網路的架構與規則。

發展背景:網際網路發展的背後是科學、機構與個人的網路(p.52),透過許多機構與專家學者的努力,而逐漸發展成為我們今日所廣泛接受與使用的網路模式。

科技歷程:

傳輸速度:1970-每秒56,000位元(arpanet

1987-每秒1,500,000位元

1992-每秒45,000,000位元

1995-每秒1,000,000,000位元

通訊技術:1973-文頓賽夫與羅伯康恩設計了網際網路的基本架構,並與羅伯麥特凱爾夫發展出封包通訊技術,隨後在吉哈德李蘭的參與下,發展出TCP協定。

1978TCP繼續衍生為傳輸控制協定的TCP與網路之間協定的IP

1979-使用者網路Usenet藉由UNIX系統修正後發表。

1980TCP/IP成為美國電腦通訊的標準,x.25則成為了歐洲電信傳輸標準,隨後由TCP/IP成為了普便採用的模式。

1983-湯姆詹寧的個人電腦佈告欄系統,為了日後的BBS奠基。

1990WWW的問世。

1992Mosaic網路瀏覽器由馬克安德里森發明,提供了更豐富的網路瀏覽介面。

1994Netscape問世,深深的打入個人電腦用戶的市場。

網路技術與遍佈的電腦運算

網際網路的發展從早期大型電腦的孤立、分散特性,到了現在的多工、資源分享、P2P模式等等,有著很大的改變,最主要的因素除了是電腦硬體科技的發展外,網路伺服器的突飛猛進也是個很重要的原因。

網路技術不僅利用於網際網路範疇,目前普遍運用於人類溝通工具的行動電話,也有大量運用網路概念的部份,也就是1997年發表的第三代行動電話,而2010年可望付諸實現的第四代行動電話也是更加強了網路的概念。

1970年以來的技術發展回顧:

1969-電子交換器發展於工業用途。

1970-單模光纖由康寧公司發明,並於70年代中期開始工業化生產。

1971-微處理器發明。

1973-阿托(Alto,個人電腦軟體技術母體)由PARC實驗室發展出來。

1975-微電腦發明。

1977-數位交換器於1970年代中期發明,於1977年上市。

生命技術的發展:

1953-法蘭西斯克瑞克與詹姆士華生發現了DNA

1971-保羅柏格進行大腸菌基因剪接。

1973-史坦利柯罕與賀伯波以爾發現了基因無性生殖程序。

1975-哈佛研究學者首先從兔子的血紅素中分離出哺乳類的基因。

1977-人類基因首先發展出無性繁殖。

1988-哈佛大學利用基因工程改造了一隻老鼠。

1989-密西根大學與多倫多大學發現了包囊纖維(cystic fibrosis)。

1997-魏爾幕特向世人介紹第一隻複製羊:桃莉(Dooly)。

1998-夏威夷大學的研究驗證了無性繁殖再繁殖的可能。

生物科技發展的議題:

l      複製人不可能實現的原因

l      複製動物的商業考量

l      活體器官的需求

l      製藥展業的投入

l      基因治療的未來發展

社會脈絡與技術變遷的動力

新資訊科技的發展集中於1970年代的美國,主要可以從兩個面向來探討:

1.          經濟背景:石油危機與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的重新洗牌

2.          軍事背景:冷戰時期與俄國的軍備競賽

但是科技的發展除了單一的領域影響之外,各個關鍵因素也會促成對科技發展的快速進步,而每個時期所發展出的科技,也有著階段性發展的特性,如微處理器促成了微電腦的問世,而電信技術則促成了微電腦在網路上的運作;這些技術的發展更使得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微電腦的普及也依靠著軟體的進步而有所進展,同樣的軟體公司也需要微電腦的大量生產才能有推廣的空間。

資訊技術革命的模型、行動者與基地

資訊科技

基因工程

發展地

加州、矽谷

舊金山灣區、波士頓/劍橋等

發展背景

1951年的史丹福工業園區、該地區主要大學工程師和科學家、國防部的資金、投資公司網路

資訊技術的發展對於創新氛圍、創新氛圍會產生自己的動力

代表公司

HP惠普、貝克曼儀器、費爾查德半導體,英特爾、AMDCiscoOracle

Biosearch Tech.UCSD Biotech.Genetech.

其他國家經驗:

l          工業化的世界中以老都會地區為主要的資訊技術創新與生產中心,如:巴黎薩德、倫敦M-4走廊、德國巴伐利亞地區等地,和美國的發展經驗不太類似。

l          國家的政策領導與資源扶植,如:日本的通產省(MITI)、歐盟(EU)的連續性技術計畫領導著英法等國走向電信與國防工業之外的科技創新。

資訊技術範型

要認識人類生物的演化,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最有幫助,意識到我們人類身上的力量,工具和機器,是與人類本質的演進密不可分的。由國家所發展出來的大型研究計畫與大型市場交互作用、技術發明與個人快速成功之模型所刺激生成的分散化創新,促成了新資訊科技的開花結果,環繞著由公司、組織、與機構所組成的網路,形成一種新的社會技術範型。資訊技術範型,主要是得自於微體電子與電傳通訊技術的進步,以投入便宜的資訊為基礎。資訊技術範型並不是發展成為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成為一個開放、多邊的網路,全面性、複雜性與網路性是資訊技術範型的特色。Castells將新技術範型整理為以下五個特性:

1.      資訊便是其原料。

2.      新技術效果無處不在。

3.      運用新技術的系統或關係的網路化邏輯,可讓網路適應日漸複雜的互動。

4.      資訊技術範型以彈性為基礎。

5.      特定的技術逐漸整合成為高度聚合的系統。

混沌理論(Chaos theory):人類回到事物的原點去觀察理解基本元素間好幾的層次的互動,進而從中創造出高秩序的自我組織結構,這對於1980年代以降的技術創新有著很大的推動力量,同時也有許多的研究領域應用到混沌理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kaju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